Telnet 命令参考手册

通过 Telnet 命令进行服务治理

2.0.5 版本开始,dubbo 开始支持通过 telnet 命令来进行服务治理。

使用

telnet localhost 20880

或者:

echo status | nc -i 1 localhost 20880

status命令所检查的资源也可以扩展,参见:扩展参考手册

命令

以下展示了 dubbo 内建的 telnet 命令的说明和用法,此外,telnet 命令还支持用户自行扩展,参见:Telnet 命令扩展

ls

  1. ls: 显示服务列表
  2. ls -l: 显示服务详细信息列表
  3. ls XxxService: 显示服务的方法列表
  4. ls -l XxxService: 显示服务的方法详细信息列表

ps

  1. ps: 显示服务端口列表
  2. ps -l: 显示服务地址列表
  3. ps 20880: 显示端口上的连接信息
  4. ps -l 20880: 显示端口上的连接详细信息

cd

  1. cd XxxService: 改变缺省服务,当设置了缺省服务,凡是需要输入服务名作为参数的命令,都可以省略服务参数
  2. cd /: 取消缺省服务

pwd

pwd: 显示当前缺省服务

trace

  1. trace XxxService: 跟踪 1 次服务任意方法的调用情况
  2. trace XxxService 10: 跟踪 10 次服务任意方法的调用情况
  3. trace XxxService xxxMethod: 跟踪 1 次服务方法的调用情况
  4. trace XxxService xxxMethod 10: 跟踪 10 次服务方法的调用情况

count

  1. count XxxService: 统计 1 次服务任意方法的调用情况
  2. count XxxService 10: 统计 10 次服务任意方法的调用情况
  3. count XxxService xxxMethod: 统计 1 次服务方法的调用情况
  4. count XxxService xxxMethod 10: 统计 10 次服务方法的调用情况

invoke

  1. invoke XxxService.xxxMethod(1234, "abcd", {"prop" : "value"}): 调用服务的方法
  2. invoke com.xxx.XxxService.XxxService.xxxMethod(1234, "abcd", {"prop" : "value"}): 调用全路径服务的方法
  3. invoke xxxMethod(1234, "abcd", {"prop" : "value"}): 调用服务的方法(自动查找包含此方法的服务)
  4. invoke xxxMethod({"name":"zhangsan","age":12,"class":"org.apache.dubbo.qos.legacy.service.Person"}) :当有参数重载,或者类型转换失败的时候,可以通过增加class属性指定需要转换类
  5. 当参数为Map<Integer,T>,key的类型为Integer时,建议指定类型。例如invoke com.xxx.xxxApiService({"3":0.123, "class":"java.util.HashMap"})

select 1

  1. select 1: 当 invoke 命令匹配到多个方法时使用,根据提示列表选择需要调用的方法

status

  1. status: 显示汇总状态,该状态将汇总所有资源的状态,当全部 OK 时则显示 OK,只要有一个 ERROR 则显示 ERROR,只要有一个 WARN 则显示 WARN
  2. status -l: 显示状态列表

log 2

  1. log debug: 修改 dubbo logger 的日志级别
  2. log 100: 查看 file logger 的最后 100 字符的日志

help

  1. help: 显示 telnet 命帮助信息
  2. help xxx: 显示xxx命令的详细帮助信息

clear

  1. clear: 清除屏幕上的内容
  2. clear 100: 清除屏幕上的指定行数的内容

exit

exit: 退出当前 telnet 命令行

shutdown 1

  1. shutdown: 关闭 dubbo 应用
  2. shutdown -t 1000: 延迟 1000 毫秒关闭 dubbo 应用

  1. 2.7.1 以上版本支持 ↩︎ ↩︎

  2. 2.0.6 以上版本支持 ↩︎